评论

您的位置:首页»评论»正文

要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——二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
来源:宣传部   作者:校报评论员  编辑:向发全  审核:王义全  日期:2013-12-13  访问:

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之一,就是引导党员、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,强化群众观点,在密切党群、干群关系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效。教育是培养人教化人的事业。对于学校来说,学生就是基层最广大的群众,而且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一个家庭,进而联系着更广大的群众。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,服务的过程,就是师生知识对接、心灵沟通的过程;服务的效果,取决于师生距离的远近。这种距离,既指空间的距离,也包括心理和情感的距离。

然而,在我们的周围,一些现象却在不经意间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。上课时踏着铃声而来循着铃声而去,为学生辅导答疑的时候少了;照ppt宣科的时候多了,充满激情为学生授课的时候少了;就知识讲知识的时候多了,学科前沿、治学方法、人生价值的导航少了;坐在办公室等学生上门求助的时候多了,主动深入学生宿舍问需于学生的时候少了;同学们上网“刷微”的时候多了,主动与老师交流谈心的时候少了……凡此种种,都在无形中昭示着师生之间心理和情感距离的疏远。

这种距离是我们用自己的行为一天一天累积起来的,它在我们浑然不觉中慢慢形成。因为距离,学生把老师看成传授知识的匠人,把老师走进课堂看成是例行公事,对老师的授课不再抱有热切的期待;因为距离,老师认为今天的学生跟过去的学生不一样,缺乏对专业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,因而课堂变成师者的单独表演;因为距离,师生间缺少了应有的信任与默契,师生间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——课后交流并不多见。这样,弥漫在校园空气中的“文化流”、“精神流”自然就少了,学生由此受到的有益的文化浸润和感染也少了。

也许有的老师会说,现在又要发论文,又要评职称,还有各种考核指标要求,没有时间精心备课,没有时间深入学生,难道没有时间能成为我们不全力服务学生的理由吗?有的老师会埋怨,都是学生不主动求学、不积极求教,老师们也没办法,难道出现这种情况全是学生的责任吗?如果我们内心没有真正建立起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”的意识,没有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师者对于学生全面成长的价值和意义,我们就不会在课前挖空心思去研究我们的教案,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,在课上激情饱满地讲授;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老师也不会千方百计地改进工作方法,想法设法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。甚至对于师生之间距离的疏远浑然不觉、听之任之。

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,大学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。如果我们带着饱满的热情和淳厚的关爱与学生交流交往,学生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感染,受到启发,从而为他们增添上进的勇气和力量。

要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,需要老师、学生、学校共同努力。一方面要老师恪守师道。“师道不立,其教不成。”“道之不存,师之不存。”如果不遵从作为老师应当具有的基本德行和操守,就没有做老师的起码资格。除此之外,还必须具备过硬的师才和真诚的师爱,加强对学术和课程本质的研究,加深对教学艺术的体会和沉淀,建立课堂磁场;真心对待学生,关心爱护学生,与学生保持心无嫌隙的顺畅沟通。另一方面要学生克服以学分为导向,以顺利通过考试为目标的功利主义倾向。树立对个人成长更高层次的追求,把未来装在心中,把目标变成行动,在课堂内外主动求导,积极求教,从每位老师身上取长补短,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完成自我成长与完善。第三需要学校营造氛围,让师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。在治学治校的过程中,让师生充分参与充分表达,充分尊重和吸纳师生的意见和建议,用温暖人心的服务代替冰冷的管理,为师生的创造激情和进步愿望的实现提供现实土壤,让师生的成长与进步成为水到渠成的过程。这样,全校师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老师们就会敬业乐业,同学们就会爱校笃学。

植根学生,服务学生,助力学生,是教育应有之义;关心学生,爱护学生,引领学生,是教师职责所在。只有教师、学生、学校共同努力,才会真正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,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互动,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领航,才谈得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,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。

(校报第570期第1版)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