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>文明风采>>石大师范>>正文

李学林:对教育思想观念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

2021年06月04日 李学林 点击:[]

【编辑按】为促进教学反思,深入探讨教育教学的理念、方法,交流工作学习的体会、感悟,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,新闻网特开辟“笔记”栏目,并得到教师们的支持。我们将从栏目中选一些优秀文章转发到学校主页,热忱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投稿。


关于师德问题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过: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大师之为大师,不仅在于其高深的学问,还须有崇高的师德。师德是教师身份的本质规定。作为一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事业,教育不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,通过教学途径实现巨富的目标是不现实的。一个以教师为职业的人,就要耐得做学问的寂寞和守得住清贫,对学问有敬畏感。这就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。因此,良好的师德是一个教师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保证。以良好的师德为基础,才能真正端正教学态度,做好教师这个职业。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人,才能以奉献精神去搞好教学。一个高水平的大学,就应该有大量在学生中口碑很好的教师。他们的存在,能够以崇高的形象感染同事,影响学生。

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。在教学过程中,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,学生是主体,不是客体。教学效果的好坏,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本人的学术水平,更在于教师如何能够做到把这些东西高效率地让学生入心入脑。一个优秀的教师,不是一个人在教学中单方面发力,而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,给学生以主动思考的权利,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,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,将学生降低为一个被动的客体,其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。因此,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必要的讨论环节,在授课中适时地向学生提一些问题,在讲授关键内容时有意出现必要的停顿以留给学生思考、回味的时间,等等,都是建立教学过程中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。在师生互动环节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,是培养其良好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。

关于创新与质疑精神培养的问题。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基地。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,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问题意识和前沿性。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指出:“最精湛的教学艺术,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。”在教学中,不能将内容板结化,要给学生留下设思维空间,鼓励学生大胆质疑。教师不要惧怕学生的提问,回避问题。同时,教师自身也需要钻研前沿问题,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,要有学术意识和学术水平,这样才能突破照本宣科式的教学,以严谨的学术思考将教学内容带入一个深层次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问意识。教学内容还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要多下功夫,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。实践能力是将普遍性的理论与方法内化于学习个体后,解决具有特殊性的具体问题的能力。因此,在教学过程中,加强个性化教学,因材施教,提高学生观察问题、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,就显得十分必要了。

关于如何处理好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问题。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是理性的两个方面,缺一不可,不能偏废。近代以来,科技理性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,为人类的幸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。但是,科技理性在追求精确化、标准化和工具化的理念模式下,消解了自由与人文价值的理念,弱化了价值理性。价值理性是一种从某些具有实质的、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关注行为的合理性的理性,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,它与科技理性有着互相作用、互相转化、互相提升的关系。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过于功利化,忽视人文精神的价值的错误倾向,与重科技理性轻价值理性有直接关系。因此,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功利问题,肯定功利又超越功利,不以功利为最高目的,追求行为的合理性;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现实,充分运用价值理性作为人类批判理性的功能,既为现实的进步而欢呼,同时又能正视现实中的缺失。这些,都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应有的理念。(作者李学林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、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)

上一条:蒋杰:带着学生看风景下一条:总书记对他说“你很年轻啊”——记我校派驻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

关闭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