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文化人

【文化杂谈】“龙抬头”遇上“二月二”用了多少年?
2022-07-15 11:07王蕾 光明日报

如果“龙抬头”缘于古人对星空无限向往的一场想象,那么满怀生生不息的希望,便是人们对这片土地最热忱的爱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,人们将看到苍龙七宿的“头”出现在夜空中,“龙抬头”是怎样从一个想象成为传承千年的固定节日?

苍龙七宿(左)、角宿(右)示意图 图源:星图软件

“龙抬头”的说法源于古人对日月星辰的观测和想象。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,称作二十八星宿,每七个星宿为一组,二十八宿又分“四象”,即东方苍龙、西方白虎、南方朱雀、北方玄武。东方的七个宿分别叫做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,它们组成一个龙的形象。苍龙头部“角宿”内有两颗主要亮星:角宿一和角宿二,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,春耕开始之际,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,最先露出的是龙首角宿,古人形象地称之为“龙抬头”。

2月21日傍晚,角宿一、大角相对位置示意图。 图源:北京天文馆

据天文专家介绍,今年的“龙抬头”发生在2月21日晚上10点左右。在农历二月初二之后的近两个月内,公众在晚上不同时间段可以看到“龙头”角宿从地平线升起的景象。整条“苍龙”从地平线升起需要约6个小时。公历7月中旬至10月中旬,公众入夜后就能看到整个苍龙的“龙形”出现在夜空中。

“仰望星空”与“俯身耕耘”酝酿着节日的信仰。在原始农业时期,古人通过对星象的观测来确定农耕时间。东方苍龙即“龙星”的运行位置向人们提示着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夏天作物生长,龙星舒展于南方夜空;秋天庄稼收获,龙星于西方坠落;冬天万物闭藏,龙星潜伏于地平线下;春天农耕开始,龙星从东方再次“抬头”。如此周而复始。于是,“龙抬头”也被称作“春耕节”、“农事节”、“春龙节”,有民谚云,“二月二,龙抬头,大仓满,小仓流”。

“龙抬头”遇上“二月二”发生在一次巧合之后。“龙抬头”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,但直到元代之后,人们才以农历二月初二固定了“龙抬头”这个节日。起初古代二月份并没有节日,据《旧唐书·李泌传》记载,公元789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李泌的建议,在二月初一设定一个固定节日,取名“中和节”。宋朝人认为二月初一是“朔日”不吉利,因此将节日改到二月初二,其习俗主要是挑菜、挖野菜、踏青等。二月初二作为节日便流传下来。

村民通过舞龙、开耕、接龙祈福等形式,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
黄春涛摄/光明图片

二月初二与“龙抬头”的联结,先是缘于人们将其与惊蛰联系在一起。“龙抬头”之后不久便是惊蛰,古人认为,龙是百虫之长,每到大地复苏之际龙先醒来,继而春雷滚滚、唤醒万物。据元朝文献《南村辍耕录》记载,公元1294年农历二月初二碰巧惊蛰,自此元朝人将二月二与龙抬头联系在一起,元代《析津志》中记载:“二月二日,谓之龙抬头。”到明清时期,人们把“二月二”和“龙抬头”连在一起并成为民俗节日。

农历二月初二,市民挥舞彩绸庆祝。朱万昌摄/光明图片

久而久之二月二“龙抬头”成为了民间固定节日,这一天有众多习俗,二月二理发叫“剃龙头”取鸿运当头之意,饮食多以龙命名,春饼称为“食龙鳞”,米饭称为“龙子”,面条叫“龙须面”......“占鳌头”期盼学子学业有成,还有舞龙、社火等民俗活动。借着二月二“龙抬头”的好兆头,人们期望抬头挺胸开始新的一年,祝福来年收获满满。(光明网 王蕾)

资料来源:中国社会科学网、新华网、央视新闻等

(转自:光明日报;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)

关闭窗口
Baidu
map